微信關停一批污喪文化低俗內容賬號 政府行業社會共同發力
2019-03-07 15:28:14 來源: 法制日報
關注河南熱線

粉絲數超過1400萬,頭條廣告報價達80萬元,助理月薪5萬元,交出這樣一份答卷,自媒體賬號咪蒙(以下簡稱咪蒙)用了近3年時間;

而從發出《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》,到微博永久停更、微信公眾號停更兩月,再到鳳凰網、頭條號等各大平臺紛紛關停咪蒙及旗下賬號,只用了20多天時間。

因販賣社會焦慮,宣揚毒雞湯、污文化和喪文化等低俗內容,這一次,咪蒙粉絲數徹底清零了。

但和咪蒙一起倒下的不在少數。

《法制日報》記者注意到,近日,微信發布公告稱,2019年至今,平臺已經封禁包含“污”“喪”文化在內的低俗和虛假夸大內容相關公眾號4萬多個,其中封禁及處理發送低俗類內容的賬號36556個,刪除相關文章73318篇。

宣揚污文化、喪文化的低俗自媒體緣何屢禁不絕?如何才能有效解決自媒體領域諸多亂象?《法制日報》記者近日采訪了業內專家。

精神傳銷挑戰媒介倫理

紅線意識應當時刻樹立

2017年,咪蒙因一篇《嫖娼簡史》涉嫌低俗被禁言整改。可那次禁言并沒有讓咪蒙和她的團隊回歸正軌。

今年1月29日,咪蒙旗下的“才華有限青年”微信號發出其實習生楊樂多主筆文章《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》,因涉及青年人焦慮話題立即刷爆朋友圈。

但疑似編造故事情節、刻意煽動淚點引發風波。

面對質疑,3天后,咪蒙不得不選擇在微博發布道歉信。然而,對于咪蒙的致歉,不少網友并不買賬,也有媒體質疑“道歉只為暫避風頭”。

當天,人民日報官微就此事件發表評論,“咪蒙道歉信避實就虛,避重就輕,暴露出一貫的擦邊球思維。當文字商人沒錯,但不能盡熬有毒雞湯;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,熱衷精神傳銷,操縱大眾情緒,尤為可鄙”。

2月21日,咪蒙微信公眾號被讀者發現已經“主動注銷”。同一天,新浪微博、鳳凰網、今日頭條、知乎等平臺紛紛發布聲明稱,因長期發布虛假營銷內容,宣揚喪文化和毒雞湯,平臺將關停咪蒙相關賬號,并“不得轉世”。

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法律系副主任鄭寧告訴記者,為追求更多的點擊率和轟動效應,抓住青年人在自我發展和成長中的一些心理和生活痛點,用編造方式抓眼球、用戲劇化手法扭曲表達,這類內容本身已經逾越了媒介的基本倫理。

“對自媒體來說,追求流量和商業價值背后,需要樹立紅線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。”鄭寧說,自媒體生產的內容產品需要具備真正的價值,能夠為讀者帶來知識增長,讓其有所收獲。

低俗自媒體屢禁不絕

追名逐利是根本原因

事實上,宣揚喪文化的咪蒙只是自媒體亂象的冰山一角。

低俗色情、標題黨、炮制謠言、黑公關、洗稿圈粉及刊發違法違規廣告、插入二維碼或鏈接惡意誘導引流、惡意炒作營銷……自媒體領域的這些亂象曾備受詬病。

2018年11月,國家網信辦針對自媒體領域的諸多亂象,開展了集中清理整治專項行動。

隨后,“唐納德說”“傅首爾”“紫竹張先生”“有束光”“萬能福利吧”“野史秘聞”“深夜視頻”等9800多個自媒體賬號關停處置。

據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介紹,此次專項整治行動,將堅持標本兼治、管建并舉的原則,創新工作思路,探索用新辦法、新舉措管理新業態、解決新問題,對自媒體賬號實施分級分類管理、屬地管理和全流程管理,形成依法嚴格管理自媒體的工作常態。

11月中旬,國家網信辦又集體約談百度、騰訊、新浪、今日頭條、搜狐、網易、UC頭條、一點資訊、鳳凰、知乎10家客戶端自媒體平臺,責成平臺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,全面自查自糾。

12月,一點資訊平臺推出“清朗計劃”,通過建立自媒體信用等級體系并扶持優質自媒體、清理違規自媒體,進一步優化一點資訊的內容生態。

一邊,各家平臺頻頻亮劍,標題黨等亂象正在得到規范;另一邊,宣揚“污”“喪”文化的低俗類自媒體仍然屢禁不絕。

宣揚“污”“喪”文化為何會受到自媒體熱捧呢?

“根源在于有利可圖。”中國傳媒大學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教授告訴記者,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,各類矛盾頻發多發,宣揚“污”“喪”文化低俗類的內容更容易引人關注,自媒體對這些內容進行惡意炒作,關注的人群就會增多,公號的商業變現能力就會增強,這也為此類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源,進而刺激它炒作更多類似作品,形成惡性循環。

王四新坦言,“越是有利可圖,越會激發它沿著法律政策的邊界打擦邊球,甚至為達到追求更大的利益而突破法律的底線”。

鄭寧同樣認為,自媒體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,但從業規則卻并不成熟,有些從業者缺乏自律、有些平臺缺乏社會責任、有些監管措施也尚未到位。

鄭寧補充說,與傳統媒體相比,自媒體違法違規成本較低。

王四新提醒,清理違規自媒體可能牽扯或者觸及到平臺的利益。因為這些自媒體會給平臺帶來巨大流量和關注度,在國家法律政策不明晰、不明確時,這些違規自媒體就會有更廣泛、更充裕的生存空間。

政府行業社會共同發力

網絡生態治理常抓不懈

事實上,在國家層面,有關部門凈化網絡生態的步伐一刻也沒停。

記者了解到,自今年1月以來,國家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網絡生態專項治理工作。據統計,截至2月25日,累計清理涉網絡生態問題的有害信息4437萬余條,注銷違法違規賬號49萬余個。

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稱,網絡生態治理要常抓不懈、力求實效,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,防止各類問題反彈反復。各網站平臺要認真落實各項要求,全面履行主體責任,加強內容審核,強化平臺管理,共同維護良好網絡生態環境。

如何根本解決自媒體宣揚“污”“喪”文化的亂象,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?鄭寧認為,要采取多方共治的模式共同發力,除了政府明確規則、加大執法力度外,行業協會要盡快制定自律標準,加強行業自律,同時鼓勵公民和全社會對自媒體進行監督。

王四新對記者說:“這些亂象,恰恰是我國社會快速發展及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伴生的產物,要加大懲治力度,讓此類亂象呈現縮減的態勢。”

王四新認為,對政府而言,要對規則進行供給側改革,多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規則,讓企業或平臺在實踐中有章可循;對平臺而言,要加強對內容管控的政治意識,健全各項內部規章,同時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,比如建立健全主編負責制,再如利用現有技術對此類內容進行定點跟蹤分析,發現問題及時斷網處置等。

王四新告訴記者,網絡生態的整治一定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,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媒介素養,宣揚“喪”文化的公眾號的生存空間才會被進一步壓縮。

責任編輯:賈芳

責任編輯:hN_0131